【专家视点】
作者:陈能军(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、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员)
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,是各类要素高效流通的关键枢纽,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活态土壤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推动高质量发展,文化是重要支点;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文化是重要因素。从城市发展角度看,文化如同城市的呼吸,使城市在传统与现代的律动中焕发新生。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,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吸引力、创造力和竞争力。要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创新,构建全域覆盖、精准触达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将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度融入城市治理,将文化势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,打造更具韧性、温度与创新活力的现代化城市高质量发展范例。
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,要加快数字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。在数字时代,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极大拓展了文化的边界与范畴 , 能够助力文化产业升级,为城市文化的业态创新、产品供给和消费升级提供强劲动能。《黑神话 · 悟空》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等文化产品就是以文化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支点,凭借数字文化精品强势突围的典型,这些文化产品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,也带动高价值 IP 及周边授权、衍生、开发等系列产业链的延伸增值,更为部分城市的文旅发展带来高热度的市场表现。
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,要善用城市自身历史文化遗产。历史文化遗产是铸就城市品牌的重要依托,更是城市文化印象和精神品质的显性标识。通过深入挖掘传承、活化创新文化符号与文化遗产,城市得以把深厚的历史积淀转化为当代标识。在北京,中轴线以 " 物理轴 " 串联钟鼓楼、故宫等历史地标,通过数字化展演与空间活化重塑 " 文化轴 ",成为城市文脉传承典范。在浙江杭州,借力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打造 " 数字诗路 "" 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" 等鲜明 IP,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共振。在江苏苏州,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完整保留了 " 水陆并行,河街相邻 " 的总体格局,让老街区展现新魅力,成为 " 梦里水乡 "" 温婉江南 " 的现代诠释。
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,要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。公共文化服务是城市宜居宜业的 " 润色笔 ",普惠、均等、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设,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与城市发展活力。各地不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,提升城市宜居性和吸引力。在重庆,2025 年民生实事打造的 "15 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" 项目备受瞩目,为市民带来 " 生活设施更完善、生活服务更多元、生活环境更宜居 " 的良好体验。在云南昆明,通过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,将工业遗产、乡村田园、城市街巷转化为 " 诗意栖居地 ",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模式。
以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,要促进文化价值观引领城市治理。文化能够为现代城市治理注入更多的柔性力量,使复杂的系统治理从 " 硬管理 " 向 " 软治理 " 转变,带来包容、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氛围。在广东深圳,志愿服务建设已被纳入城市发展战略,有 400 万 " 红马甲 " 最大限度地链接各方资源,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输送养分,引领文明实践风尚。在上海,倡导社区治理引入 " 海派文化 " 元素,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,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以文化人、以文润城的创新经验,增强了市民的文化归属感,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。
从经济转型到治理升级,从品牌塑造到民生改善,文化始终以其浸润、创造和包容的特性,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依托。经营城市就要经营文化,要将文化根脉深植于城市发展肌理,以 " 源头活水 " 滋养创新创造,以 " 历史基因 " 建构当代价值,以 " 人文温度 " 提升治理水平,以文化势能激活发展动能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 年 04 月 17 日 05 版)
[ 责编:李伯玺 ]
上一篇:国芳集团卷土重来
有话要说...